徒步开篇_生死秘境_墨脱行_派镇到拉格
1.1.1.派镇-拉格
按照昨天的上山路线——大军挺近。
出派镇街沿着公路爬个小坡就来到寺庙门口。放下背包静待达瓦师傅的到来。

此时我们“乘”着闲暇拍照玩儿。
转眼七点半就快到点,正当我准备打电话给达瓦师傅时。何姐来电说今天查的严格,达瓦师傅上不来。并嘱咐说:我们只有自己走去松林口,如果碰到有车可招手;如果要钱参考达瓦师傅的车费。听到这个消息,一行人均有些不满。我也在心头暗暗道:早要是这样还不如按照最初的构想5点半就出发(不坐车)。新的团队,新的征程,第一次面对突发改变。虽然有不满但是大家均斗志昂扬向着松林口进发。如果把听到“坏消息”之前的我们叫做游击队的话,那么现在的我们表现出的精气神可得算正规军啦!走着走着,我又到了队伍的前面。快要结束土路的时候突然电话响起,一看居然是达瓦师傅的。正当要接又挂断了。然后一辆车从眼前的水泥路面开过、停下。定睛一看下车的居然是达瓦师傅。惊讶加兴奋的我向他挥手。然后对着身后的队友大吼。走快点、赶快的车来了——是达瓦师傅的车。然后队友们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百米冲刺的跑来。居然还是我最后一个上的车。坐上车的心情是复杂而喜悦的。去松林口的路有好有差,路上雾不小,有些弯道还需要倒车取角度才能通过,有些路段着实颠簸的厉害。不过一路上山,不久车就停了。前方是几间阁楼瓦舍,还有正在修缮的痕迹。达瓦师傅说那是马帮的物资起点。以后也要修客栈。各自付钱之后。在徒步起点木牌前拍照留恋。






这就是松林口徒步起点,位于上图木牌后。路口有木头横栏起来。地上到处都是马粪。图示左前方十多米后右转。

然后沿着马粪一路上山。沿途都是这种小碎石路,幸好我穿的登山鞋,鞋底厚。还有虽然我的背包重,但是我带了两根登山杖,为腿部、膝盖减少不少压力。此时前方是溪流,冰川融化形成的。我们一直沿着溪流左侧攀爬而上。

走着走着地上的石头越来越大、道路的坡度也越来越大。或之字形、或直上攀爬。海拔一点一点的增加,坡一个一个的被踩在脚下。队伍也逐渐被拉开。老大哥和非典跑在最前面,我在中间,牛队、程序员、高富帅在后面。距离逐渐被拉开。非典边走边用他那长的像小巧手电的摄影机,模拟直播一路介绍、一路666… …!兴奋的不得了。我还是老样子不断的前后照相,不时的呼喊队长快点。他选择性的应答下、侃两句。此时菲菲小雨也开始来凑热闹,越向上风也渐渐大起来。当初次疲倦到来之前我们到达第一平台。

图中间平直小路处凸起的小平台就是第一平台。小坐一会儿等人都到齐后,后继续前进。
可能是高反的缘故吧,除了非典和老大哥健步如飞。剩下的我们的感到有些吃力。不过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行进。


见牛队走近,我说队长来拍个照。一般的傻逼队友都会:看着你然后摆个或欢乐或二逼或文艺或装疯卖傻的POS。但牛队城府之深,心思之缜密无法想象。本来脚步乱舞的他姿势突然“优美、标准”起来。身体微向前倾、双手整齐的握好登山杖。专心的走路。然后、居然…. …居然定住了。突然问我拍完没。


好嘛!那就满足你,再来个嘛,谁叫你是队长呢。何况接下来的路上保不住会迷路,也就你一个人有下载好线路的GPS。不伺候好不行~~!
在寒风中我们又上到一处平台,此处有一个湖,风很大,吹的人打冷战。向后看视野极佳。想在此拍照也就例行公事的草草收场。目之所及没有可以挡风避雨的地方,故大家一致决定快速离开

平台湖外的乱石合影,此时非典神采奕奕。我因在此处吹了几分钟的风,有些透心凉。程序员被他的大包和高反搞的蛋疼。牛队依旧的稳重。

雨时而羞涩涩的朦脓菲菲、时而淅淅沥沥,搞的我们所经过的地方都被雾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东西笼罩着。
在一个长长的缓坡路段我们寻得一个大石头、暂缓休息一会儿。也在此等起队友问明身体状况和感受。


然后队长,高富帅等陆续到达,老大哥就很Man的让位置。把挡风避雨的地方留给我们这些累的哈戳戳的年轻人。老大哥见来的差不多后就起身前去探路,等队友到齐后 我们也陆续出发。
大石头过后是一段相对平缓的U子形环上坡,路也好走。我和高富帅一起,紧跟着老大哥的步伐。


暮然回首,拍到了本次我比较喜欢的一张照片。
虽然被拍摄者并不喜欢这两张照片,但是我看着不免会有如下的“想法”:图片有虚也有实,第一张采用虚实对比。远处是雾蒙蒙山和蜿蜒小道,近处是大自然铺设的宽敞石板路。立体和平面的对比下,“路”这条直线把眼神焦距在徒步人身上。徒步人红色的背包就如人类向往未知、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炽热之火熊熊烈烈。
但是此图背包的毕竟不是探险家,是上了年纪的成熟的大城市的教书先生。虽有一颗冒险家的心,但第二张图片放大的表情出卖了他,貌似在仰天长问:“苍天呀这是什么鬼地方,脚下乱石凌立。究竟前路如何…..?”
另记:第一张是点线虚实构图,能够让你的视线通过线的引导聚焦在人这个点上。整体和谐不显得单调,突出了徒步人的风采。
一个较为陡峭的斜上坡之后,我登上垭口前的最后一个大平台。方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就在中间,回头拍了拍路。



非典在这里捣乱,老大哥正面都没有拍到。虽然本次徒步和老大哥交流、同行不多,但是每当遇有危险的时候他总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出来之后在木屋酒店一起喝酒才有了更多的了解。还有,就在刚才我拜读了老大哥15年走狼塔C线的游记,甚至喜欢。我想我们最是能够理解吧,都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写下自己的路途经过。虽没有优美的文字,仅仅是记录发生在自己旅途中的点滴,也不愿意拉下一点点感动。或者是为了对得起此次行程,亦或是为行程祭奠,亦或是为了走不动的时候回味回味,不管怎么样。我想我们在生活应该都是怀旧的、情深的、某个时刻会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感动的一塌糊涂!
如上图我、非典、高富帅、老大哥集合之后。寻一块大石头开始坐了下来。



看那笑的灿烂的表情,和第一平台小湖边的他形成鲜明对比。就如当年吴总一样。

和程序猿比起来一黑一白、一老一嫩。但没丝毫违和感,实属奇怪

再来几张帅照






等到人都到齐以后我们继续出发。
不过此时路开始陡起来,
大石头开始多起来,
雾气开始大起来,
人也开始倦起来,


我们在大雾中徐徐前行,感受着高反,等待着垭口的到来


不记得是何时到的垭口
也不记得是那些人和我一起到的垭口
因为垭口的风大,实在是太冷,
也有队友高反,为了不感冒,为了大家的身体
在确保人员不会走散的前提下,先到的人先一步前行
我等到最后一人后一同继续前行
貌似是我、队长、和程序猿吧!
还好路是很清晰的,也没有岔道。虽然雾大了点,但是没有开会时何姐说的因大雪覆盖路面而在翻过垭口后迷路的风险。不过在后面的行程中,在一个迂回的U形弯处,队长跟着GPS路线把我们带离了主路。当时我还和他争执呢,现在想想幸亏队长的“坚持”。它坚持带着我们走的小路,带着我们进入大雾,带着我们看见了不认识的奇怪植物… …
就在我沉淀在奇奇怪怪的花花草草当中,听见队长、非典他们讨论这啥。然后老大哥说这是“雪莲花”。
“雪莲花”? 听见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里不由自主的闪现“天山雪莲”,武侠电影、神话、传说、起死回生、万能药… ….
我立马跑了过去,
在溪流边,在杂草间,亭亭玉立的小包菜嘛!这不是。
零星点点的在雾离若影若现还不少,还好我们都是爱护环境的“高素质”户外人,没有一个人去损伤它,去迫害它。
我的确兴奋,想去用手翻开半开的叶片也忍住啦。

嘞,你认识不?
这是翻过垭口不就后,非典生吃的红景天。
纯天然的哈… …
虽然我也没有见过,也不知道真假。
但是经过老大哥的鉴定的,我们都认为它就是。


突然间路的左前方出现了一片白色的平台,走进一看是冰面。暂且叫做冰川吧。管他是与不是




这个叫做啥子嘛! 我到现在都还不晓得。管他的哟,上了图看见的认识的给我说一声嘛。我暂且叫它“刺花菜”。





迷路的小插曲很快就带走了大家的疲惫感,
还是遵循这GPS的线路,
我们心情愉悦,“轻装上阵”
不一会儿就来回到了主路,路边野花甚是漂亮。






一地野花花儿还不错,星星点点的。
雾里朦朦胧胧,形成天然的白板。
下山的路还是不好走,
大小不一的碎石路,弯弯曲曲,或人字形或之字形,也还瞒陡峭的,
走在后面的往往会把石子或踩或踢或脚滑的弄得往下滚
故而需要时不时的提醒前方的队友。注意避让!
所以我们把队伍稍微拉开了距离




现在看见这些石子的照片,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家硬化坝子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们从铁路变捡废弃的“kao石头儿”背回家,然后奶奶用“枯草”扎成一个圈儿再把大块的“kao烤石头儿”放进圈里,用“钉锤”敲碎。这应该是算是利用铁路之便自制“石子”吧。“河沙”呢,由于我们那边是沙地(准确的说是红壤沙质土的丘陵地貌),所以“河沙”的出处就在低处靠山面,经由山水冲击后的堆积。自然水泥还是要买的,说到水泥我有一个疑问。这东西是从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你知道吗?
话不多说,不就后我们来到第一处涉水点,不过水流不大。不用脱鞋,于是乎我们又玩儿了起来。







如果你告诉我这个是红景天,我也相信。其实是上图
伴着大雾我们继续碎石路面走着下山路,
时而滚落石子,
时而出现点不认识的野草草、野花花,
时而经过一个小型河沟或者叫做瀑布吧
反正就是会在路面形成一滩水洼,
不久我们一行人终于来到一个“熟悉的地方”,说熟悉是因为昨晚在何姐讲解的照片里面有这么一条河,我们需要从河的右侧渡到左侧。





在此补几张下山照片
















这个石头过后基本就是平路啦,随着海拔的下降和地形的改变慢慢出现了灌木

有些地方是软的有点类似“沼泽”的感觉,所以路面被铺上了树干

“平路”走起来也不容易,我们在拐角处休整一会儿再走

路边的水声越来越大,经过的木头桥也是长久的雨水冲刷,阳光暴晒。不过看起来还是非常结实

这时非典已经走到前面一个端头桥上玩儿去了,我也加快脚步追了上去。
没走几步就来到了河边,跟穿越一样的。还有松树。这时我开始感受到多雄拉山的海拔变化、地貌变化、植被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来到了“拉格站”。应该是个气象站吧,反正没得人值守,这里不通电不通网的是一个太阳能的自主气象监测站。


“拉格”气象站前的一个科研基地,也不知道是干嘛的,是科研植物多样性的吗


看着天貌似要黑,灰蒙蒙的。前方出现了一批马儿,据此我推断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应该要到了。单也不敢大意加快了脚步。

接下来我们经过的是漫水路面的湿地公园



路边的水草充满了生机




随着道路上的水量增加,两旁的树木粗度也在增加。




看见队长后面的白色“帐篷”没,我们到啦,今天的目的地。不过我们住的貌似不是这一家。是门巴人的木头房子吧,反正我只没有住宿店里面。因为我有背帐篷的,腊肉,米。我一个人继续前行找扎营的地方。貌似非典说过的他们住下后会过来看一下我。结果人花花都没得一个。后面天还下着雨,你们还当真放心哟


我独自一人前行不远后来到一条河边。其实是因为路的左边有一座山右边有一座山,即这段路是行走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拉格刚出来的左边山上有一个瀑布,瀑布留下来就形成了一条小河。
我研究了下,河边有比较适合扎营:
有干枯的植物,有木块,有石头,有水,有平地。于是乎我先搭帐篷,然后煮腊肉萝卜,生火取暖。萝卜煮好后开了带方便面煮上。这样有蔬菜、有肉、有主食、还有火取暖。好不安逸和自由的生活。开始我还期待着他们来个人和我分享萝卜汤。后来慢慢的开始下雨我就知道非典应该不会过来了。再得知我安全之后他们应该过得很舒服吧在“旅馆”里面。这样的思绪只是飘过一瞬间,我把一款很大的木板当着雨,用火烤着打湿了的鞋子。等着天黑我就钻进帐篷,伴着哗哗哗的水声翻翻照片。随后一夜无话,直接睡到天亮。







